2021-1-雙連 陳寬義/王博賢
台灣神學院「神學系」委託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推廣教育中心」代訓課程
2021學年度第一學期課程大綱
一、課程中文名稱:後現代中的台灣教會:青年牧養的變化與可能
課程英文名稱:Churches in Taiwan in Postmodern Tim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Possibility of Youth Pastoral Ministry
二、授課老師姓名:王博賢、陳寬義
三、課程目標:
1. 認識後現代主義下的台灣教會處境。
2. 學習在這樣處境下的教會如何成為信仰群體。
3. 反思教會青年牧養的變化與可能。
四、課程要求 (評量方式):
1. 請積極參與課堂中的討論,並研讀相關資料於課堂中口頭彼此討論:20%
2. 選定一有興趣的青年次文化現象,以口頭報告的方式呈現: 20%
3. 分析前項之青年次文化背後可能的處境,並設計一份青年聚會:20%
4. 最後,請嘗試將上述兩份口頭報告資料整理成為書面的期末報告,
並提出對我們的教會的建議(3000-4000字):40%
五、課程簡介:
「後現代」一詞彷彿洪水猛獸,令教會界感到害怕,似乎真理不再絕對,教會喪失了某種過去好像掌握著的話語權。然而,我們是否真的理解後現代中的台灣社會,我們的教育、政治、社會、生活等等層面出現了怎樣的改變呢?而在這個時代下出生成長的青年,又經歷了什麼樣的處境,他(我)們面對了什麼樣的挑戰呢?透過本堂課的理論與實務操作,我們可以一同認識後現代中的台灣教會,也一起找尋青年牧養的變化與可能。
六、教科書:
書 名 | 作 者 / 譯 者 | 出版社/出版年份 | |
1 | 教師自編講義 |
七、參考書:
書 名 | 作 者 / 譯 者 | 出版社/出版年份 | |
1 | 《牧養策略力:青少年牧養的有效對策與實作技巧(附光碟片) 》 | 洪中夫 | 新北:校園書房/2017 |
2 | 《問出好問題:讓青少年愛上查經的提問法》 | 洪中夫 | 新北:校園書房/2015 |
3 | 《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 | 郭託有, 陳伃柔, 鄭伊庭, 游廷煒 | 台中市:華都文化/2015 |
4 | 《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 | H. Lynn Erickson, Lois A. Lanning, Rachel French /劉恆昌譯 | 台北市:心理/2018 |
5 | 〈從現代到後現代〉/《哲學雜誌》/ 第四期、p4-p25 | 沈清松 | 台北 哲學雜誌社/1993 |
6 | 《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Postmodern Theory: Critical Interrogations) | 史帝文.貝斯特、道格拉斯.凱爾納(Steven Best、Douglas Kellner)著/朱元鴻、李世明譯 | 高雄市:麗文文化/2005 |
八、課程進度:每週六 9:00~12:00、13:30~16:30 (3學分) 上課地點:雙連教會
週 次 | 日 期 | 課程內容 | 作 業 | 備 註 |
1 | 9/25 | 課程介紹∕團體動力 | 上課參與 | |
2 | 10/16 | 後現代思潮I∕II | 上課參與 | |
3 | 10/30 | 青少年心理學∕社會學 | 上課參與 | |
4 | 11/13 | 期中報告∕宜動:體驗教育 | 期中口頭報告 | |
5 | 11/27 | 宜靜:多元靈修∕教會是什麼? | 上課參與 | 多元靈修或有材料費,另支付 |
6 | 12/11 | 校外教學 | 共同討論地點,自付旅費 | |
7 | 12/18 | 後現代中的台灣教會∕期末呈現 | 期末口頭報告 |
~~ 「我要報名」~~
~~ 「其他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