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上帝是基督徒生活的本質,更是教會一切宣教使命的源頭。 基督徒公眾的禮拜(public worship)—一個信仰團體定期的、公開的、 群體的禮拜,因此是教會生活及宣教的核心。敬拜本身是一個涉及多 種要素的事件,包括歷史、神學、理論,以及經驗,其領域涵蓋禮拜 學、講道學,以及教會音樂與藝術等之訓練。所以,禮拜學的研究應 反映出對影響禮拜的各種要素之瞭解,以提高每一個要素對禮拜的貢 獻。很多時候,設計禮拜的人將這些要素個別處理,卻忽略了禮拜的 整體呈現以及它所要傳遞的神學意義。
本課程將結合禮拜、講道、及教會音樂,從聖經的(biblical)、歷史 的(historical)、神學的(theological)、理論的(theoretical),以及實踐的 (practical)角度,提供有關禮拜的各種資源。期待學生從本課程中能…. 1. 獲得一種從聖經、歷史及神學的角度瞭解基督教禮拜的本質、功能及目的。 2. 知道如何詮釋不同的禮拜傳統,並瞭解「改革宗禮拜」的特色。 3. 瞭解聖禮典(聖餐與洗禮) 在教會歷史中的演變及重要性,以及如何讓聖禮典禮拜變得更有意義。 4. 探索禮拜程序的意義,以及禮拜中的講道、聖禮、禱告與音樂之間的關係,並進一步獲得有關禮拜的設計、禮拜中音樂之選取、帶領禮拜的一些基本知識。 5. 幫助教會同工在討論禮拜時,能將課堂上所討論的相關議題列入考量,包括:教會年曆、禮拜的空間、敬拜模式、藝術、公義、語言、現代科技…等。 6. 瞭解教牧禮儀(婚禮及葬禮,醫治禮儀)的意涵,以及在實踐上應注意的事項。 7. 反思個人及教會的敬拜生活,找著更新今日教會禮拜的準則與動力 。
美國哲吾大學神學博士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副教授
林韡承 老師 陳琇玟老師 陳淑芬老師
1. 請學生準時出席上課,因故缺席須依學校的規定請假。請學生上課前務必先完成當週指定閱讀的教材,並參與課堂上的討論。(標示** 參考**的部分作為學生個人的進深閱讀,無須紀錄。) 2. 課程安排主要分為四部分:課堂活動(30分鐘)、任課老師講課、同學上台口頭報告、及老師帶領討論。 3. 上台口頭報告:《慾望的門訓:一切從「心」的習慣開始》書中所分配的章節做報告,每人10 分鐘 。報告內容請包含: (1) 本章節的關鍵重點(報告時間有限,請勿複述整個章節。) (2) 說明此議題與敬拜的關聯及重要性,以及它對當代教會敬拜之啟發。 (3) 讀完本章節的心得(例如:新發現、新想法,激勵你要做出的回應等等)。 (4) 針對本章的內容,提出一個問題(例如:想詢問同學的意見,或是想反問作者的問題,或是你不贊同作者的觀點)。 * 歡迎預備口頭報告的逐字稿,以掌握報告時間並確保重點能表達出來。 * 若可以幫助你的報告,歡迎製作簡報投影,但非必要。 * 若有觀察到本書作者的處境和你在台灣的處境之差異,歡迎在報告中點出來! 4. 期末分享會& 期末學習心得報告 (6/4) (約2500-3000字) :每人準備一項食物, 並在課堂上分享這學期的學習心得;當天繳交書面報告給老師。 5. 本課評分標準:口頭報告 ( 20 %) ,課後作業及課堂活動參與 (35%),期末上課心得報告(45%)。 上課時請不要使用手機!
1. *韋柏 (Robert E. Webber),《崇拜更新:揉合傳統和當代的崇拜》,孫寶玲譯,香港:浸信會神學院,2003。 2. *韋柏 (Robert E. Webber),《經驗神醫治的大能:崇拜中的禮儀》,孫寶玲譯,香港:浸信會神學院,2004。 3. *蘇明思 (James K. A. Smith),《慾望的門訓:一切從「心」的習慣開始》,新北市:校園書房,2020。
1. 韋柏 (Robert E. Webber)著,《崇拜:認古識今》,香港:宣道出版社, 2000。 2. 保羅.巴士敦 (Paul Basden),《敬拜迷宮:尋找適合你教會的敬拜模式》,鄭非兒譯,香港:基道出版社,2001。 3. 黎本正,《崇拜領導職事探討》,香港:建道神學院,2007。 4. 胡忠銘,《禮拜的更新》,台南:人光出版社,2000。 5. 蔡慈倫,《當代基督教講道學》,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11。 6. 陳淑芬,《當經典聖詩遇見聖經密碼》,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24。 7. 陳琇玟,《立足聖道的創意禮拜》,台北:台灣神學院,2017。 8. 韋柏 (Robert E. Webber),《經驗神醫至的大能:崇拜中的禮儀》,孫寶玲譯,香港:浸信會神學院,2004。
週三 晚6:40–9:20(3學分)。上課地點:士林教會。(同步遠距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