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是讀者與經文之間的互動,讀者不只是靜態、被動接受呈現在眼前的經文,還試圖 想要瞭解經文的意思。本課程要從宏觀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啟示錄,不再將啟示錄視 為難以理解的經文,可以在靈修或查經班自行閱讀啟示錄,得到來自啟示錄的啟發。 本課程要以專題的方式,讓讀者學習觀察啟示錄文本,發現文本所蘊含的信息。也要透 過啟示錄的接受史(reception history),讓讀者了解我們對啟示錄的理解,是在受到 各種影響下形成的。透過這樣的認知,讓讀者既可以在已有的傳統下閱讀啟示錄,又可 以發現啟示錄新的信息,使啟示錄為個人或群體帶來信仰的啟發。
本課程的目標在於拉近學生與啟示錄的距離,不再將啟示錄視為難以理解的書卷; 幫助學生學習觀察啟示錄的文本,可以在靈修或查經班閱讀啟示錄,得到來自啟示錄 的啟發。啟示錄最特別之處,在於如詩般的表達與豐富的意象(imagery),啟發了 無數的詩人與畫作。
台灣神學院神學博士 台灣神學論刊編輯助理
出席:20% 參與課堂討論:20%(包括發問問題,回答問題與小組討論) 至少閱讀啟示錄一遍:20%(算為期中分數) 期末作業:40%
1. Boxall, Ian and Richard Tresley, eds. The Book of Revelation and Its Interpreters: Short Studies and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2016. 2. Collins, John J.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Apocalyptic Litera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3. Desrosiers, Gilbert. An Introduction to Revelation: A Pathway to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T&T Clark, 2000. 4. Kovacs, Judith and Christopher Rowland. Revelation: The Apocalypse of Jesus Christ. Malden: Blackwell, 2004. 5. Thompson, Leonard L. The Book of Revelation: Apocalypse and Empi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6. 邁克爾斯著。《詮釋啟示錄》。沈珪、麥啓新譯。香港:天道,2001。
1. 包衡著。《啟示錄神學》。鄧紹光譯。香港:基道,2000。 2. 李雋。《啟示錄的終末日常:最遙遠的異象才是你我的家鄉》。香港:基道,2023。 3. 吳維和。《王者再臨:啟示錄析讀》。香港:天道,2023。 4. 孫寶玲。《啟示錄品讀:啟是揭非》。香港:德慧文化,2017。 5. 華倫‧卡特著。《羅馬帝國與新約聖經:要點指南》。顧華德譯。台北市:聖經資源中心,2016。 6. 曾思瀚、吳瑩宜。《啟示錄的刻劃研究:英雄、女性與國度的故事》。香港:基道,2009。 7. M. Eugene Boring著。《啟示錄》。Interpretation解經講道注釋叢書43。梁哲懋譯。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2022。
週四晚 6:40–9:30(3學分)。上課地點:雙連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