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中文名稱: |
以斯拉記、尼希米記研讀:重建信仰,重尋身分 |
課程英文名稱: |
Rebuilding Faith and Reshaping Identity: Reading Ezra and
Nehemiah |
二、授課老師: |
賴弘專 |
三、課程目標: |
1.了解以斯拉記、尼希米記的文學形式與結構,並認識被擄巴比倫的猶太人歸回與重建的歷史。
2.探索兩卷書中的神學主題與意涵,如律法、聖殿與城牆重建、約、潔淨、悔罪等等。
3.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在波斯帝國統治與族群多元下的情境,被擄歸回群體如何確立信仰與身分的界線,重建自我認同。
4.思考以斯拉記與尼希米記如何幫助教會在台灣社會中傳承與見證信仰,發揮領袖與事奉者的影響力,並反省其群體塑造策略的優缺點。
核心能力——
靈性 塑造力 |
教牧 領導力 |
表達 宣講力 |
聖經 詮釋力 |
神學 思辨力 |
歷史 傳承力 |
整合 實踐力 |
社會 關懷力 |
|
|
|
● |
|
|
● |
|
|
四、課程要求
(評量方式): |
1.閱讀指定經文及教科書(15%):閱畢後在閱讀紀錄表上註記日期,期末繳交閱讀紀錄表。
2.上課之參與(20%):包括出席、課前預習狀況、課堂提問以及對討論之貢獻。
3.期中口頭與書面報告(25%):認領一段經文,嘗試闡述它的意義,並討論它對今日教會與社會的關聯。在課堂上口頭報告12分鐘,並繳交約1000字之書面報告。報告時,請涉及以下的層面:
(1)經文的文學結構與特色(情節發展)如何?
(2)經文的神學主題或重點為何?
(3)經文對身分認同塑造的啟發。
4.期末報告(40%):2000-3000字,內容為挑選兩卷書中一經文段落或一神學主題作研究,並反省對今日教會和信仰的啟發,可先行與老師討論題目。 |
五、課程簡介: |
在破敗的廢墟中,如何重建敬拜?在複雜多元的社會中,如何講述自己的故事以塑造身分認同?以斯拉記、尼希米記記載被擄歸回的子民重建新敬拜、新聖殿、新群體的過程。以斯拉記敘述聖殿的重建,並以文士以斯拉的角度呈現以律法為中心的群體生活,以保護「聖潔的族裔」作結;尼希米記以省長尼希米的觀點述說猶太群體如何與外部維持必要的界限,並在經濟與敬拜生活上建立合乎約的樣式。本課程將從歷史、社會、文學、神學的角度,逐章探討經文,思考猶太群體如何在多元的環境中,以約和律法為基礎重建信仰與身分認同。最後,我們也會比較這兩卷書與舊約其他經文(路得記、約書亞記中的喇合等)對外邦人的態度,從社會互動的角度反思群體塑造的開放性與封閉性。 |
六、教科書: |
|
書 名 |
作 者 / 譯 者 |
出版社/出版年份 |
1 |
以斯拉記、哈該書─建造神的家 |
費爾(Bob Fyall)著/葛熙樂譯 |
新北:校園書房,2013 |
2 |
尼希米記─變動世代中的神僕 |
布瑞蒙(Raymond Brown)著/楊曼如譯 |
新北:校園書房,2013 |
|
推薦書目 註釋書: |
1 |
柯德納(Derek Kidner)著。《丁道爾聖經註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白恩拾、楊曼如合譯。台北:校園書房,2003。 |
2 |
華侯活(Howard F. Vos)著。《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研經導讀》。陶婉儀譯。香港:天道書樓,2000。
|
3 |
麥康威著(J. G. McConville)。《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注釋》。周郁晞譯。香港:基督教文藝,1996。
|
4 |
韋約翰(John White)著。《禱告的領袖:向尼希米學領導》。吳郁娜譯。台北:校園書房,2014。
|
5 |
區應毓著。《天道聖經註釋:以斯拉記》。香港:天道書樓,1998。
|
|
6 |
邵晨光著。《天道聖經註釋:尼希米記》。香港:天道書樓,2001。
|
7 |
Blenkinsopp, Joseph. Ezra-Nehemiah. OTL.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88.
|
8 |
Davies, Gordon F. Ezra and Nehemiah: Studies in Hebrew Narrative and Poetry. Berit Olam. Minnesota: Liturgical, 1999.
|
9 |
Fensham, F. Charles. The Books of Ezra and Nehemiah. NICO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2.
|
10 |
Redditt, Paul L. Ezra-Nehemiah. Smyth & Helwys Bible Commentary. Macon, GA: Smyth & Helwys, 2014.
|
11 |
Throntveit, Mark A. Ezra-Nehemiah. Interpretation. Louisville: John Knox, 1992.
|
12 |
Tiemeyer, Lena-Sofia. Ezra-Nehemiah: An Introduction and Study Guide. Israel's Quest for Identity. London: T&T Clark, 2017.
|
13 |
Van Wijk-Bos, Johanna W. H. Ezra, Nehemiah, and Esther. Westminster Bible Companion.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1998.
|
14 |
Williamson, H. G. M. Ezra, Nehemiah. WBC 16. Waco, TX: Word, 1985.
|
|
以斯拉記—尼希米記與群體認同議題: |
1 |
*沃弗(Miroslav Volf)著。《公共的信仰—基督徒社會參與的第一課》。黃從真譯。新北:校園書房,2014。 |
2 |
*華特.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著。《蒙揀選之民?:以巴衝突下研讀聖經》。梁偉業譯。香港:基督教文藝,2017。
|
3 |
*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著。《土地神學》。戚時逝、黃泰、張楷弦、鄺全譯。新北:校園,2016。
|
4 |
Ateek, Naim Stifan. A Palestinian Theology of Liberation: The Bible, Justice, and the Palestine-Israel Conflict. Maryknoll, NY: Orbis, 2017.
|
5 |
Lai, Hung-Chuan. “Processes of Judean Identity Formation in Ezra–Nehemiah:
A Social-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Taiwan Journal of Theology 39
(2014): 1-44.
|
|
七、課程進度: |
每週二 晚上6:40~9:30 (3學分)。上課地點: 濟南教育中心 |
週 次 |
日 期 |
內 容 |
教科書進度與作業 |
經文與教科書閱讀(簽名/日期) |
1 |
2/19 |
以斯拉—尼希米記導論:被擄與歸回的歷史社會背景;文學特色與架構;神學主題 |
費爾19-34;
布瑞蒙15-39 |
|
2 |
2/26 |
拉1-2:歸回的詔命與響應者 |
費爾35-78 |
|
3 |
3/5 |
拉3-4:敬拜的重建與建殿的攔阻 |
費爾79-114 |
|
4 |
3/12 |
拉5-6:在帝國監控下恢復建殿、奉獻聖殿、塑造新團體 |
費爾115-140 |
|
5 |
3/19 |
拉7-8:以斯拉的使命—帝國的忠臣或猶大認同的塑造者?律法作為認同記號 |
費爾141-169 |
|
6 |
3/26 |
以斯拉—尼希米記與群體認同議題(人類學的族群研究:Fredrik Barth的boundary maintenance理論;Clifford Geertz的primordial sentiments;社會學的cultural revitalization理論) |
*沃弗106-128 (第5章) |
|
7 |
4/2 |
拉9-10:「聖潔族裔」的形成;禁止異族通婚:血緣作為認同記號(Mary Douglas對祭司系統的研究;對內嫁娶與對外嫁娶議題) |
費爾170-191 |
|
8 |
4/9 |
可跨越的界線?拉9–10與路得記/喇合/賽56章的對話 |
路得記;約書亞記2, 6章;以賽亞書56:1-8 |
|
9 |
4/16 |
期中考週(受難週)
尼1-2:禱告與群體認同;具體城牆與認同的界牆 |
布瑞蒙42-89 |
|
10 |
4/23 |
尼3-4:重建城牆作為結合群體與確立局外人的行動 |
布瑞蒙90-124 |
|
11 |
4/30 |
尼5-6:追求內部公義與排除外部威脅 |
布瑞蒙125-162 |
|
12 |
5/7 |
尼7-8:律法、節期作為認同記號 |
布瑞蒙163-201 |
|
13 |
5/14 |
尼9:悔罪禱告作為認同記號 |
布瑞蒙202-242 |
|
14 |
5/21 |
尼10-12:以聖殿為中心的立/誓約群體;建立聖殿供職;跨越階級的群體塑造行動 |
布瑞蒙243-309(略讀) |
|
15 |
5/28 |
尼13:行為性與血緣性認同指標的結合—安息日;語言;內部嫁娶 |
布瑞蒙310-364(略讀) |
|
16 |
6/4 |
以斯拉—尼希米記、解放與後殖民、及今日猶太人身分與土地議題 |
*沃弗151-180 (第7章)
*布魯格曼,《蒙揀選之民?》,11-76
*布魯格曼,《土地神學》,212-22 |
|
17 |
6/11 |
總結與分享:以斯拉—尼希米記群體塑造策略的優缺點;對教會的挑戰與啟發 |
|
"今日交閱讀記錄
6/21交期末報告 |
|